沟通能力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以全方位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人际间建立共识、分享利益并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与其他医务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医院后勤人员、特别是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二、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医患沟通可使医患双方更好地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利于诊治、护理的进行,进而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并促使患者康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诊疗设备、器械、材料和药物不断进入医疗实践活动中,临床水平提高的同时,医师对上述器材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医患之间出现了有形医疗机器或设备的横亘,致使医患双方的交流减少,相互之间感情也容易淡漠,既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了,医师重视的只是疾病。通过医患沟通,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也可以消除双方的误解,减轻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减少医患矛盾或纠纷的产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医患沟通的形式

良好的医患沟通基础是双方平等、尊重、诚实和互信的态度,除此之外,医师还需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方式。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医患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形式。前者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又分为口头和书面沟通;后者是通过某些媒介和具体行为,又分为肢体语言和行为沟通等。

(一)语言沟通  执业医师要用科学、通俗、易于患者理解、有礼貌的语言和亲切、温暖的语气与患者交流病情、治疗方案、风险和预后,以及可能发生的费用等内容,使患者知情,获得对诊疗全过程的理解和同意。对那些在诊治中有疑惑的患者,医师交流的语言应更具解释性;对那些因长期受疾病困扰而伴有不安、焦虑、烦躁、忧虑等情绪或精神状态的患者,医师应使用安慰性语言,使其安心地配合治疗;对那些长期住院、治疗效果不显著而着急、信心不足的患者,医师则要使用鼓励性语言,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那些病情危重而预后不良的患者,医师要斟酌选择保护性语言。在医患沟通时,执业医师要切忌使用简单、生硬、粗俗、模棱两可的语言以及患者难以理解的医学专业术语。同时,执业医师还要善于集中精力来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在沟通时心不在焉或轻易打断患者的诉说,并且在患者情绪激动、语言过激时还能保持冷静,需得理让人,不与患者发生正面争执和冲突。

(二)非语言沟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及时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执业医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手势、眼神、情绪、声音等对患者的影响,既要通过无声的语言传递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不要因此引起误会而使患者多疑、不信任甚至产生悲观失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