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磷钨酸苏木精染色阳性的肿瘤是:
A、腺淋巴瘤
B、多形性腺瘤
C、基底细胞腺瘤
D、导管乳头状瘤
E、嗜酸性腺瘤
答案:E、嗜酸性腺瘤
解析:该染色阳性说明细胞内含大量的线粒体。而嗜酸性腺瘤的肿瘤细胞内含大量的线粒体。
龈增生的主要病理变化基础是:
A、胶原纤维增生
B、网状纤维增生
C、弹性纤维增生
D、大血管增生
E、T淋巴细胞增生
答案:
A、胶原纤维增生
解析:龈增生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又称增生性龈炎。主要由全身性因素引起,常常合并有局部菌斑感染,而呈现为炎症性的增生。
结合上皮是:
A、无角化鳞状上皮
B、正角化鳞状上皮
C、不全角化鳞状上皮
D、不全角化、正角化并存的鳞状上片
E、无角化、正角化并存的鳞状上皮
答案:A、无角化鳞状上皮
解析: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于牙体表面的部分,上皮的表面以丰桥粒的形式与牙体表面连接,是一种特殊的复层鳞状上皮,也是牙周组织的薄弱之处。由于此上皮表面直接与牙面附着,因此不形成角化,。
下述选项中不属于固有牙槽骨特点的是:
A、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
B、很薄、有骨小梁结构
C、X线片显示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的阻射线
D、组织学上邻近牙周膜侧的固有牙槽骨呈板层排列,其中包埋大量的穿通纤维
E、牙周膜有炎症时,固有牙槽骨首先消失
答案:B、很薄、有骨小梁结构
解析:固有牙槽骨为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组织学上由粗大纤维的编制骨构成,其中包埋大量的穿通纤维,牙周膜有炎症时,固有牙槽骨首先消失。X线片显示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的阻射线。其结构上并无骨小梁结构。
下列关于磨耗与磨损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是牙与牙之间的摩擦,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B、都是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C、前者是牙与牙之间的摩擦,后者是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D、前者是由牙与牙或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引起,后者是由牙与外物机械摩擦产生,且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E、前者是由牙与牙或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引起,后者是由牙与外物机械摩擦产生,且发生在牙体的部位相同
答案:D、前者是由牙与牙或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引起,后者是由牙与外物机械摩擦产生,且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解析:磨耗是在咀嚼过程中,由牙面与牙面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引起,磨损由牙面与外物摩擦产生的。二者发生的部位亦不相同,磨耗多发生在牙齿牙合面、切嵴及邻面。
牙齿的演化规律是:
A、牙数由少变多
B、牙形由复杂变为单一同形
C、牙替换次数由双牙列变为多牙列、单牙列
D、由端生牙变为侧生牙、槽生牙
E、由侧生牙变为端生牙、槽生牙
答案:D、由端生牙变为侧生牙、槽生牙
下述下颌中切牙的形态特征中那个不正确:
A、下颌中切牙是恒牙中最小的
B、下颌中切牙切缘平直,近远中切角相等
C、下颌中切牙切缘比颈缘宽
D、远中接触区靠近切角,近中接触区离切角稍远
E、下颌中切牙舌侧窝不明显
答案:C、下颌中切牙切缘比颈缘宽
解析:下颌中切牙是恒牙中最小的,其切缘平直,近远中切角相等,切缘与颈缘相近,远中接触区靠近切角,近中接触区离切角稍远,下颌中切牙舌侧窝不明显。
眶下孔的位置是:
A、眶下缘中点约0.5cm
B、眶下缘中点约1.0cm
C、眶下缘中点约1.5cm
D、眶下缘中点偏内下约0.5cm
E、眶下缘中点偏外下约0.5cm
答案:A、眶下缘中点约0.5cm
关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上颌第一前磨牙为前磨牙中体积最大
B、上颌第一前磨牙舌面小于颊面
C、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邻面约呈四边形
D、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外形为轮廓显著的六边形,颊边宽于舌边
E、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扁形单根,牙根多不分叉
答案:E、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扁形单根,牙根多不分叉
以上颌牙列为基准,不与牙合平面接触的牙是:
A、中切牙
B、侧切牙
C、尖牙
D、第一前磨牙
E、第一磨牙
答案:B、侧切牙
解析:牙合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以上颌平列的牙合平面为基准,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磨牙的其他牙尖距离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